主動“擴圈”“破壁”青年圈層文化
今天的青年群體中,Z世代青年(主要指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佔很大比重。他們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往往高度依賴網路滗水器,以“圈”群分、以“趣”類聚,形成了特色鮮明、凝聚力強的不同圈層。從漢服熱到手辦潮、從洛麗塔服飾到cosplay(扮裝遊戲),他們依賴一個個“部落化圈子”獲取資訊、分享觀點、交流情感,創造屬於自己圈層的特有話語,傳播自己熱衷的圈層文化。我們如何看待在青年中泛起的圈層文化呢?
青年圈層文化的産生與網路技術的助推緊密相關。在數據演算法的支援下,網路用戶個人資訊被廣泛收集、匯聚,在網狀矩陣型流動中,由“點對點”“圈對圈”的定向傳播發展為圈圈外擴凯时app安卓、漣漪傳遞,呈現多層次、裂變式傳播方式。數字化網路給受眾貼上一個又一個“標簽”,在通過“標簽”分類時自動將“非本類商品”過濾掉,傳導給受眾的是符合“標簽”心理特徵的IP內容。青年人因興趣愛好、消費習慣一致,或是價值觀念、話語模式相近,在網路社交環境下大多擇群而入、築圈而居。“圈地自萌”的青年容易將圈層視為阻隔屏障,産生圈層壁壘,在不斷重復接收相似內容資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資訊繭房”。
與此同時,前衛新潮的圈層文化帶來的獨特話語體系、表達體系、審美體系,與Z世代青年“做更真實的自己”的訴求相呼應,進一步固化了青年圈層文化。很多青年人樂於從不同形態、風格與旨趣的圈層中自由選擇屬於自己的“小生境”,如喜歡動漫的有“二次元圈”、專注遊戲的有“電競圈”、國風愛好者有“漢服圈”等凯时app安卓。各式圈層建構的文化群落將青年個體同其他圈層的成員區隔開來,圈層內成為青年個性彰顯、價值認同與情感慰藉的重要場域,構築起的舒適區和同溫層使得青年更願意囿于圈層的“避風港”,不願或是不敢涉足其他圈層。即使求新、求變,也只不過是在自己的圈層中不斷更改凯时app安卓,卻難有質的飛躍,導致圈層雖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圈裏人”卻越來越封閉。
圈層本質是一種區隔機制,由青年人基於不同趣味、風格集合形成,以特有的符號體系、組織體系等與其他圈層對衝。圈層的封閉性和排他性,往往使得圈中人因集體無意識效應而被非理性意識裹挾,一旦出現批評凯时app安卓、質疑和否定,他們往往傾向於維護自身陣營,産生與其他圈層的對立。這種群體極化思維導致圈層之間的分離和割裂,從而形成具有極強偏好度、難以融入或滲透的圈層文化,一些身處其中的青年在把“他者”區隔在圈層外部的同時,也把自己隔離在了現實社會的邊緣。
作為虛擬世界的原住民凯时app安卓,Z世代青年最大特徵之一就是不喜歡隨波逐流,他們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敢於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對於Z世代而言,要想走進他們的心凯时app安卓,就要站在他們的角度,融入他們的興趣點,尊重他們的價值觀。只有理解圈層、走進圈層,才有可能擴圈、破圈。因此,主流文化要以包容之心“融圈”,要敢於打破傳統思維的限制,敢於接觸和欣賞青年的文化選擇,走近“圈裏人”,看懂他們的“部落方言”,積極研究圈層文化獨特的視覺感悟和審美情趣。通過找準青年人情感的“觸發點”和思想的“共鳴點”,在圈群內敢發聲、善發聲、巧發聲。同時,還要善於捕捉圈層輿論場域的動態變化,提升自身設置議題的能力隔圈,引導網路圈群議程和話題走向,掌握教育主導權。
在經濟全球化、社會資訊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多樣文化的交互與共存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圈層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是現實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青年人交往、聚合時的作用日益突出。青年人“圈層化”背後不全是孤獨與疏離,也有快樂、幸福與價值實現。主流文化要提高影響力和大眾認可度,就要以擴容之態“擴圈”不平衡度,勇於自我創新突破。實現主流文化引領,不僅要靠與時俱進的審美表達,符合青年社交特點的社群化運營活動,同時還要擁有厚重的內涵、豐富的意蘊、深刻的啟迪,獲得青年群體的理性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主流文化在“擴圈”中所追求的,説到底是提升優質文化産品對青年“圈層化”的影響力,幫助青年科學判斷媒介資訊的價值導向,拓展現實交往空間。同時,還要以正向價值引導青年,激發圈層內在文化創造力,使其成為推動社會文化蓬勃發展的力量。
打破圈層“圈地自困”的藩籬,主流文化必須匯聚合力,以相容並包的胸懷來“破圈”。一方面要引導青年突破圈層思維,使其認識到圈層不應該是人與人之間連接、互動的桎梏和枷鎖,圈層邊界的打破也不意味著個性和獨立性的喪失,真正優秀的文化應該是有“圈”無“壁”;另一方面要鼓勵身處圈層的青年敢於走出舒適圈,在圈層中不沉迷、不依附,增強自我定力。進一步地,要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作用,引領青年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同時,通過完善網路生態環境監管法律體系、規範大數據平臺、運用5G技術等手段,實現線上浸潤和線下引導有機結合,共同推動青年圈層文化正向健康發展。
(作者:王穎 金子鑫,分別係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北京市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建工集團黨校教師)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中國新聞網站聯盟